国新办发布会点赞西安交大产学研!大孚科技跻身 92 家深度融合阵营,以 “风光氢储醇” 协同创新践行国家战略

2025-09-21

      重磅!9 月 18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 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科技部特别点赞西安交大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,将其作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标杆案例介绍。而在西安交大合作的 241 家龙头企业中,大孚科技不仅是其中一员,更凭借与交大的协同创新,跻身 92 家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,成为校企合作从 “牵手” 到 “并肩” 的典型代表。

      国新办 “点名” 的产学研模式,大孚是 92 家深度参与者之一
      发布会上,科技部副部长邱勇明确指出,西安交大的产学研模式是 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”—— 高校 “出团队、出设备、出场地、出保障”,企业 “出题、出资、当阅卷人”,全程参与联合攻关与人才培养。
      西安交大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已与 241 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,但仅有 92 家形成 “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”,大孚科技便是其中之一。不同于普通合作,我们与西安交大的绑定从 “需求” 到 “成果” 全链条贯通:以国家 “双碳” 战略与能源转型痛点为 “题”,大孚出资聚焦 “风光氢储醇智慧耦合” 关键技术;西安交大则组建能源领域顶尖科研团队,共同破解清洁能源互补利用、高效储能等行业难题。
      从 “签约” 到 “落地”,仅数月时间,“大孚科技 - 西安交大风光氢储醇耦合研究院” 便从框架走向实践,成为西安交大 “6352” 工程中校企深度融合的鲜活样本。
      不止于技术攻关:深度融合背后的 “双向赋能”
      在西安交大的产学研生态中,“深度融合” 从来不是单向的技术输出,而是 “企业需求” 与 “高校能力” 的双向奔赴,大孚科技与西安交大的合作正印证了这一点。
      1. 以 “产业痛点” 定科研方向,让创新 “有的放矢”
      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实践者,大孚科技深知行业短板:风光能源的间歇性、氢能存储的安全性、醇类能源的高效转化…… 这些产业一线的 “真问题”,正是我们与西安交大联合攻关的 “课题清单”。研究院成立以来,双方已围绕 “无线充电技术优化”“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” 等前沿方向展开攻坚,让科研成果不再 “躺” 在实验室,而是能快速转化为服务能源安全的 “生产力”。
      2. 以 “协同育人” 储人才动能,为行业留 “火种”
      遵循西安交大 “协同培养科技人才” 的模式,大孚科技不仅是 “出题人”,更主动参与 “育人” 环节。我们从企业技术骨干中选聘导师,与交大教授共同指导工程硕博,将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;同时为交大科研团队提供实地调研、技术验证的产业场景,让人才培养既 “有理论高度”,更 “有实践温度”。
      从“科技攻关” 到 “教育赋能”,大孚的 “产学研” 不止一面
      深度融合的价值,远不止于技术与人才。今年 9 月,大孚科技与西安交大联合走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施甸中学,为 100 余名品学兼优的学子颁发 “风光氢储醇耦合研究院奖学金”,用 “科技启蒙 + 奖学金激励” 的方式,践行 “教育公平与科技平权”。
      这正是大孚科技对产学研模式的延伸理解:校企合作不仅要 “攻克技术难题”,更要 “传递科技温度”。我们希望通过奖学金搭建桥梁,让县域学子了解 “风光氢储醇”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,让 “科技报国” 的种子在年轻心中生根。
      未来:以深度融合之姿,续写 “交大速度” 下的大孚答卷
      国新办发布会对西安交大的点赞,既是对过去五年产学研成果的肯定,更是对 “十五五” 科技自立自强的期许。作为西安交大 92 家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一员,大孚科技未来将继续:
      ● 聚焦 “卡脖子” 技术:深化与西安交大在风光氢储醇领域的协同攻关,加速技术迭代与产业化落地;
      ● 完善 “协同育人” 机制:扩大企业导师规模,联合培养更多清洁能源领域实战型人才;
      ● 践行 “科技惠民” 初心:将技术成果与社会价值结合,在能源转型与教育赋能中持续发力。
      从 “企业出题” 到 “联合破题”,从 “技术转化” 到 “价值共生”,大孚科技与西安交大的深度融合,正是国家 “产学研融通创新” 战略的微观缩影。未来,我们将以更坚定的决心、更务实的行动,在科技强国的赛道上,续写属于大孚的创新答卷!